1.苏格拉底的爱欲(309a-310a)
在结构上。《普罗塔戈拉》由两个对话场景构成:首先是苏格拉底与不具名的友伴的对话。
谈话的主题是苏格拉底的追求。即苏格拉底追求的是肉体之美还是智慧之美。为了避免误会。
(资料图)
苏格拉底向友伴澄清自己的真正热爱是对智慧的追求(309a-310a)。
第二个对话场景是苏格拉底向友伴转述他与普罗塔戈拉见面的情形。谈话的主题围绕着美德是否可教而展开。
但是。苏格拉底与普罗塔戈拉对话之所以发生。则是苏格拉底应雅典青年希波克拉底的请求。
因为希波克拉底想让苏格拉底引荐去拜普罗塔戈拉为师(310b-362a)。可见。
对智慧的追求并非全然是苏格拉底个人的事情。与普罗塔戈拉的对话来自于“政治”的需求。
即与希波克拉底的政治追求分不开。
对话的开始。源于不具名的友伴们与苏格拉底相遇并好奇地问:“你从哪里来。苏格拉底?”
①他们猜苏格拉底肯定是刚离开阿尔喀比亚德②。从他那里来。因为。
在他们眼里。苏格拉底是个有情人(男童恋者)③。整天缠着俊美的阿尔喀比亚德。
以猎取阿尔喀比亚德的美色。但是。阿尔喀比亚德已经到了成熟男子的年纪。
其标志便是他已经开始长胡子了。这是他们几天前刚刚见过的。他们称赞阿尔喀比亚德的美不因年纪的增长而减少。
反而更有男人味。因而对苏格拉底也就更有吸引力。但这对苏格拉底来说似乎变得富有挑战性:如果他继续追求阿尔喀比亚德。意味着有悖雅典的道德习俗。①苏格拉底并不为习俗所左右。他援引荷马诗句作证。
说胡子初生的男子才是最美的。而阿尔喀比亚德则刚好处在这个年纪。苏格拉底的回答激起友伴的兴趣。
他们想知道阿尔喀比亚德是如何对待苏格拉底的追求。苏格拉底的回答令人出乎意料。
因为他说。虽然他刚跟阿尔喀比亚德在一起。阿尔喀比亚德也对他很好。说了许多话来支持他。
但是。苏格拉底对他并不上心。甚至在大部分的时候忘了他的在场。苏格拉底的回答让友伴惊呼起来。
因为他们不相信这种事会发生在他们两人身上。论长相。在雅典城中,不可能有比阿尔喀比亚德更美的了。
苏格拉底回答说有。而且漂亮多了。他是来自阿布德拉(Abdera)的外邦人——普罗塔戈拉(Protagoras)。
在大众的眼中。他是在世的人中最智慧(Wisest)的了。普罗塔戈拉的美来自于他的智慧。
与外表的美貌相比。智慧要美得多。最智慧的当然也是最美的。所以苏格拉底才会忘了阿尔喀比亚德的存在。
而专注于普罗塔戈拉的美(智慧)。③但是智慧美在哪里。这似乎并不是容易一眼看穿的。外表的美。
每一个人只要凭肉眼就能一眼看出来。但灵魂的内在的美(智慧)如何“看”得出来呢?
智慧是“聊”出来的。就在刚刚。苏格拉底才和普罗塔戈拉进行了一场对话。
谈话的主题就是考察普罗塔戈拉到底有什么智慧。或者说普罗塔戈拉到底是凭什么使大家认为他是有智慧的人。
友伴们急切地想听到他们谈话的内容。让下人腾出位置。请苏格拉底坐下讲。
苏格拉底也愿意讲给大家听。于是苏格拉底就开始讲述当天发生的事。
《普罗塔戈拉》的开篇对话场景。为我们设置了双重的苏格拉底形象:爱智的苏格拉底和好色的苏格拉底。
在友伴④眼中。苏格拉底是个不顾城邦礼俗。公开大胆地猎捕城邦优秀青年男子的好色之人。
来城邦公民指控苏格拉底败坏青年。主要的证据就是苏格拉底与阿尔喀比亚德的亲密关系。
而阿尔喀比亚德又与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的失败直接相关。①似乎归根到底。
对于雅典帝国的衰落和民主政治的危机。苏格拉底都负有责任。苏格拉底的被误解与其主动辩解形成对比。
就像在《申辩》中的苏格拉底的辩解一样。《普罗塔戈拉》为我们展示苏格拉底如何被公众误解。
以及柏拉图如何为苏格拉底作辩解。苏格拉底被误解。是因为民众只看到苏格拉底和雅典优秀青年在一起。
但并不太清楚。劝人追求美德的苏格拉底与教人美德的智术师有何区别。
从而误将苏格拉底当成是智术师。也就是说。民众并不清楚苏格拉底的智慧和智术师的智慧有什么不同。
苏格拉底主动提及他和普罗塔戈拉在一起的事情。目的是要让友伴看到。
苏格拉底式的智慧和普罗塔戈拉的智术之间的区别。这也构成的《普罗塔戈拉》的主题。
即苏格拉底是如何区别于智术师使哲学成为苏格拉底式的。《普罗塔戈拉》中苏格拉底向友伴所作的澄清。
就像柏拉图编织这篇对话向他的读者所作的澄清是一样:通过展示一场伟大的竞赛。
其主角是新式智术教育的创始人普罗塔戈拉与初登雅典政治舞台的政治哲人苏格拉底。
其目的在于以苏格拉底式政治哲学替代普罗塔戈拉式的智术教育。
从而为哲学裹上一层政治的保护外衣。使得哲学免受智术教育的败坏。爱智的苏格拉底取代了好色的苏格拉底。
我们期待着苏格拉底的胜利。但是普罗塔戈拉到最后也没有认输(360e)。当智术教育已经赢得了广泛的市场。
当买卖智慧已经成了年轻人的时尚追求。雅典青年的败坏似乎已经不可避免。
这场设置在大战前夕的对话似乎已经意示着战争的结局。②普罗塔戈拉对苏格拉底政治哲学的拒绝标志着苏格拉底重塑理智共同体的失败。
格拉底终其一生都将普罗塔戈拉的智术挑战看成是最精致的挑战。以至于在临审判前。
还将普罗塔戈拉从冥界召回。为其徒子(塞奥多洛)和徒孙(泰阿泰德)助阵辩护(见《泰阿泰德》166a-167d)。
柏拉图的《普罗塔戈拉》为我们展示了苏格拉底和普罗塔戈拉的初次正面交锋。也是政治哲学与智术教育的正面交锋。
2.希波克拉底的无知(310b-314c)
从310b开始至对话结束。则是苏格拉底向友伴讲述自己与普罗塔戈拉见面的场景。
但是。苏格拉底为什么会去见普罗塔戈拉呢?苏格拉底去找普罗塔戈拉。并非因为阿尔喀比亚德的缘故。
而是应另一位雅典青年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的请求。①希波克拉底听说普罗塔戈拉来了雅典城。
兴奋得不得了。天还没亮就来敲苏格拉底的门。让苏格拉底带他去见普罗塔戈拉。希波克拉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通过苏格拉底讲述的希波克拉底的言行(用力敲门。大声喊叫。摸到苏格拉底的床头)。
我们知道。他和苏格拉底关系很熟。通过苏格拉底的称呼。既提到他父亲的名字阿波罗多洛斯(Apollodorus)。也提到他的兄弟的名字法松(Phason),说明希波克拉底在雅典并不太出名。
希波克拉底的天性似乎也一般。首先是健忘。他家的奴隶逃跑了。他本来想把这事告诉苏格拉底。
结果后来因为别的事就给忘了。其次是意志薄弱。当他回家后。吃完晚餐准备上床睡觉。
他的兄弟告诉他说。普罗塔戈拉来雅典了。本来他想当即就来找苏格拉底。但是感觉太晚了。就先去睡觉。
希波克拉底用肉体的舒适代替了灵魂的求知欲望。最后。希波克拉底的脾气也不是很好。
于意气用事、容易激动的那种(310d)。与后面普罗塔格拉宣称要教人善谋形成鲜明对比(319a)。
希波克拉底之所以找苏格拉底引荐他去见普罗塔戈拉。是因为普罗塔戈拉的名气实在是太大。
大家都说他是个超级厉害的演说家。但是。因为自己也从来没见过普罗塔戈拉。
所以需要苏格拉底引荐。可见。苏格拉底对于雅典智识圈中的人物应该很熟悉。
普罗塔戈拉来雅典城他第一时间就知道了(310c)。同时。他本人也认识普罗塔戈拉。
在卡里阿斯家见到普罗塔戈拉能直接认出并喊出他的名字(316b),而普罗塔戈拉也多次在其它场合向别人提及苏格拉底的聪明才智(361e)。
见到希波克拉底异常激动的样子①。苏格拉底开玩笑地问。是否因为普罗塔戈拉对他做了什么不义之事?
在苏格拉底看来。正义问题和人的好激动、易激怒的性格有直接的关系。《理想国》中的格劳孔的性格也属于这种类型。
即勇敢进取、血气十足、富有男性气概。②在《理想国》中。由于格劳孔不能接受特拉叙玛科的退却与认输。
重新发表一篇长篇演说。要求苏格拉底回答正义本身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值得追求。
格劳孔继而取代特拉叙玛科成为对话的主角。然而。虽然格劳孔拥有高昂的斗志。
但是。格劳孔的天性似乎也不高。比如。在探讨到灵魂的构成性质方面。
苏格拉底说。用城邦与灵魂的类比方法精确认识灵魂的性质是不够的。
但随后。格劳孔便表示。对他而言。用现在这个方法来探讨已经够了(435d)。
后来。当苏格拉底谈到辨证法的学习的时候。直接便把格劳孔拒之门外:“你将还不到能够来追随和跟踪这种的讨论的时候哩”(533a)。
理性不足而勇气有余。这是希波克拉底和格劳孔的共同特点。对于这种类型的人。
苏格拉底采取的策略是既吸引又拒绝:通过吸引。使其服务于哲学;通过拒绝。
使其免受智术的伤害。而这。便是苏格拉底的正义。灵魂与正义的关系是《理想国》的主题。
在《理想国》中。苏格拉底将正义看成是灵魂的秩序与和谐。在其中。
灵魂中意气(血气)的部分服务于理性并协助领导欲望的部分。一个灵魂有序和谐的人。
就是一个灵魂健康的人。
因此。正义的实现。端赖于灵魂中理性的部分驯服血气的部分。
这在城邦中。体现为护卫者阶层的教育。而教育的成功与否。又与护卫者的天性直接相关。
因为作为城邦的护卫者。其天性应该是既温和又勇猛。实际上。《理想国》的开篇就将人的天性问题与好生活相关联起来。
苏格拉底下到玻策玛尔科家见到凯帕洛。谈话的主题就是靠什么才能生活得好。
凯帕洛回答是。生活得好靠性格而非金钱等外在的东西。现在。苏格拉底的正义就是用理性引导希波克拉底将性格中的勇猛与理智的节制相结合。
从而变得温和节制。而不是凭一时意气无畏地追求智术。
关键词: